首页 > 税改动态

刘慧:从房地产税入手缩小贫富差距


来源:中国经济时报
 
  开征房地产税是对高房价的杀手锏。如果设计好制度,可以使房价稳定在合理的价位,让实体经济回归,为中国经济的未来创造良好环境。

  慧眼论市

  当国民贫富差距加大时,房价居高不下使得房产成为贫富的分水岭,在中国如此,在澳大利亚也是如此。一位年轻人告诉笔者:“很想去创业,但现在房价太高,如果创业失败可能就支付不起房租,所以还是当个上班族吧!”

  高房价已经开始扼杀年轻人的理想,因为年轻一代的工资和财富低速增长,随着房价的不断飙升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买不起房子,从而成为“停滞的一代”。而那些通过买卖房子赚得一大桶金的炒房者,财富增长得非常快,甚至远远超过做企业的老板。

  法国经济学家皮卡迪曾在书中写道:“资本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,使得财富分配越来越集中,从而导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。”中国贫富差距的问题已经不容忽视。1979年世界银行报告显示,中国城市家庭人均收入基尼系数为0.16,当时土地不允许买卖,没有房地产市场,就产生不了那么大的差异。

  改革开放以来,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,2015年中国的基尼系数是0.462。而学界多种研究型数据更高一些,基尼系数从0.5到0.6不等,高收入层隐性收入很高。还发现中国城镇居民的财产构成中,将近80%都是房产。因为有房价上涨的预期,在国人心中,房产早已不是生活必需品,而成为一种投资品。

  据世界银行数据,基尼系数最低的国家包括:奥地利为0.231、丹麦为0.247、瑞典为0.25、挪威为0.252、芬兰为0.256、德国为0.281。高税收、高福利是这些国家的特征,福利保障水平很高。然而,发达国家通常征收用来抑制贫富差距过大的三大税——房地产税、资本利得税和遗产税,在我国因种种原因迟迟没有征收。

  如果财富被少数人垄断,会造成极大的社会不公,加剧社会失衡。贫富差距造成社会发展缺少创新的动力,而收入低的阶层没有购买能力,从而造成经济停滞。因而,中国的收入再分配制度改革必须推进。

  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7月末也表示,“改革所得税制和房地产税制,才能更好地解决包容性增长和收入分配问题。”中国目前出现高房价和大量空置房的根本原因,就是投机炒房者太多,房子远离了商品的属性,成为一种低买高卖的资产。而且高房价扩大了贫富差距,投机房产的巨大利益使资金过多流入房市,也阻碍了实体经济振兴。

  加拿大风险管理顾问陈思进曾评价:“有史可鉴,房子一旦成为投资(机)品,必然产生泡沫。如果持续长期的低利率——货币宽松,再加上金融杠杆,房价泡沫必然越来越大。每次信贷猛增之后,随之都是金融危机的降临,甚至房价的大跌。当年日本房地产泡沫、南美房价泡沫、美国次贷危机、当前加拿大温多(温哥华和多伦多)房价泡沫,都是上述循环的案例。”

  最近加拿大学者就建议用高额房产交易税来抑制炒房者,对国外买家征收更高的房屋地产税,放松对可利用土地的不合理限制。7月26日,加拿大卑诗省府突然宣布对大温地区外国买家加征15%的物业转让税。加拿大金融机构监管办公室(OSFI)多次发出警告,要求银行注意市场动态和放贷数量。

  在过去的十年里,中国的房价大幅飙升,甚至一线城市的平均房价上涨了十倍,尽管政府对楼市调控多年,但房价却越调越高。十八届三中全会《决定》中提出“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”。开征房地产税是对高房价的杀手锏。如果设计好制度,可以使房价稳定在合理的价位,让更多的年轻人买得起房子,从而激发经济转型的动力。从长远看,地方政府用征收来的房产税,可以补充财政收入,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。如果部分税收用来建公租房,可以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居所,让所有民众居者有其屋。

  美国、英国、加拿大、德国等都征收房地产税,税率平均在1.5%左右,以低于市场价的评估价为税基,评估价隔几年会适度调整。中国的国情是住房占有率在全球最高,征收房地产税的对象应该主要是多套房的家庭。综合各方观点,建议对于首套自住房可以免征,对于第二套房视其是改善用房还是投资房区别征收,从第三套房税率开始呈阶梯式上升,房子越多,税率越高,依此类推。

  而对于那些投机炒房者,应该使用高额的房产交易税。当前很多城市有较多的空置房,可以对空置房征收重税,但对出租的房子可以减免税,这样可以迫使空置房拥有者出租或出售房屋,从而增加市场上的房源。为了防止将房地产税的成本转嫁给租客,应当对租房价格上涨幅度有一定的限制。大量的房子进入租房市场,房租也必然会下降,年轻人可以降低生活成本,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创业或创新方面。这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。

  当然,房地产税的开征可以向社会征求更多意见。对于如何抑制高房价,可以仿效他国,放松对可利用土地的不合理限制,减少地王频出的事件。而政府各部门应该达成共识,是任由房价继续涨下去,还是促其回归理性,让实体经济回归,为中国经济的未来创造良好环境。

 


阅读次数:799

税收法规

更多 >>

税务实务

更多 >>

财税新闻

更多 >>